倪亚达死了?不!是袁哲生。电话那头的你,是这么说的。
对于他的离开,我是十分讶异和失落,已经十年了!他的离开不知觉已过了一个年代,倪亚达却再也没有长大,卡在时间缝里出不来。或许,袁哲生已经到了倪亚达的世界去了,我想是这样,也希望是这样。作家不就是主角的造物主,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,倪亚达是被袁哲生创造出来的小男孩,他活在读者的心中,也活在故事的世界里。
对于自杀作家的作品,我一向都很排斥,尤其是在中学时期风靡的三毛小说。华语老师和我们分享她读三毛的心得,她觉得三毛的作品很消极,读起来很压力,特别是荷西离开后的作品。于是我的潜意识很主观的认为自杀作家的作品都很消极悲观,怎么耐心的读,都有种吃重感。然而当电话那头的你告诉我,袁哲生是在森林里自杀的。你一定想象不到我是多么的惊讶,我无法相信能写出如此童真淳朴作品的作者,会有了断自己生命的念头,这叫人百思莫解。
我尝试去思索,像袁哲生和顾城这两位在现实的人生中,依然怀着赤子之心的作家,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百态,都会选择逃避吧?在倪亚达的世界里,他对于大人的世界,都以很诙谐的方式表达他所看到的世界。然而真正的袁哲生面对着世界,又是怎么样的心态?我的心冒冒然的一阵酸痛,也许是看透了人生百态,才会决定一走了之的吧?
犹记得小时候,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袭击到马来西亚,当时正面临UPSR考试的我被功课压得有些神经错乱,以为世界末日来了,便兴奋地决定了解自己的生命,于是悄悄在某一个夜晚以很白痴的方式自杀。回想起来,自己还真的“单纯”得可笑,竟然绑住被单在床头的两角,以为可以在睡觉时被缠死之余,也可以不用体会窒息的感觉。没想到被半夜醒来的妈妈盖了两巴,迷迷糊糊的我已经忘了自杀这回事,反而想睡多过想死。
莎士比亚说: To be or not to be, That is a question?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,开始觉悟世界比想象中还要复杂黑暗。也许在成长过程中,偶尔会有放弃想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,可是最终我选择等待死亡来临,而不像袁哲生和顾城勇敢寻找死亡。也许在面对现实人生来说,他们是被动的,他们选择逃避而不去面对。可是,在另一片看不见的天空,他们反而比我们更勇敢踏出第一步,甚至以死亡来寻觅。我们宁可逃避在现实人生,选择被社会主流摆布。那么到底谁才是逃避问题的弱者?
我无法肯定世界的对与错,就像一个无法辨认是非对错的孩子,在那片幽绿的森林,我仿佛听见倪亚达在哭泣。